138億年前的大爆炸誕生了物質、空間、時間與我們今天的宇宙,但是我們至今對大爆炸剛發生時的早期宇宙知之甚少。4月9日,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、原上海交通大學校長、“五院院士”張杰蒞臨成版小人蝌蚪ap破解版虎溪校區,在成版小人蝌蚪ap破解版“虎溪大講堂”上,就探索物質的起源與演化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。成版小人蝌蚪ap破解版副校長劉貴文教授在報告會前致歡迎辭,物理學院黨委書記韓忠教授主持了這次報告會。

劉校長在歡迎辭中介紹了成版小人蝌蚪ap破解版以及物理學科的近年來的發展情況,并且認為上海交通大學的范式很值得成版小人蝌蚪ap破解版借鑒。張杰院士在2006年至2017年期間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,實施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改革,在大學治理和大學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,因此也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教育家。

在報告中,張杰院士概述了人類對于宇宙早期極高溫度、密度、壓強下極端物態的探索過程和重大發現,并介紹了李政道研究所對于物質起源、演化與結構形成的根本性規律研究的大科學研究范式。面對青年學生,張杰院士強調培養好奇心的重要性,鼓勵同學們發現學習的樂趣,從而發展科學的思維方式?,F場討論氣氛熱烈,數名青年“物理學家”就大爆炸前期的宇宙提出了各自的疑問和困惑,張杰院士一一做解答引導,并對重大學子對物理學表現出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出表揚。張杰院士曾榮獲教育部支持、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發起的第四屆“杰出教學獎”,他認為青年學生要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。在張杰看來,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興趣。永葆好奇心,是科學家面對任何難題都永不言棄的動力,也是科學家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底氣。科學已經不再是以單一學科的形式呈現,而是交叉綜合的,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不再是單一向度的,而是涉及自然、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等不同領域在內的綜合問題。系統化、融通多學科范式的思維方式是思考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基礎,這種思維方式實際上是科學研究必需的研究型思維。張杰指出,人類在幾十萬年的演化過程中,形成了把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作為非常重要的激勵手段的遺傳基因。當我們探索未知的奧秘的時候,我們神經系統會產生令人興奮的多巴胺,而多巴胺就是快樂的來源。所以,發現問題、找到問題,鍥而不舍地進行研究,充滿夢想地追尋下去,這是做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素質。

個人簡介:
張杰,物理學家,在激光聚變物理與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做出重要學術成就,并于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、2007年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、200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,2011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,2015年獲得激光聚變和高能量密度物理領域國際最重要獎項-泰勒獎章,2018年獲得香港求是杰出科技成就團隊獎,2021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-物質科學獎。
張杰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,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,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。是中共十七屆、十八屆候補中央委員,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,十四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。